四川:到2030年完成国土绿化3900万亩

发布时间:2024-04-15 16:37:38    浏览:

[返回]

  ◎“十四五”期间,完成造林种草等国土绿化1810万亩,全省森林覆盖率提高0.28个百分点

  ◎到2030年,完成造林种草等国土绿化3900万亩;修复退化湿地18万亩;治理沙化和石漠化土地、干旱半干旱等生态脆弱区863万亩,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36.3%

  ◎全省划分为成都平原区、盆地丘陵区、盆周山地区、川西南山地区、川西高山高原区5个国土绿化实施区

四川:到2030年完成国土绿化3900万亩

  ◎加快建设“天府森林四库”,重点生产木本粮食、木本油料、森林蔬菜、森林药材等七大领域“林粮”,推动实施优质高产笋用竹林基地、森林药材规范化基地等六大重点工程

  ◎推进林草碳汇发展,重点开展扩大森林碳库容量、增加森林碳库储量、巩固森林碳库存量、提升森林碳库生态价值实现能力等4项主要任务

  近日,四川省绿化委员会印发《四川省国土绿化规划(2023—2030年)》,为“十四五”至“十五五”末期间全省国土绿化高质量发展定下时间表、任务书、路线图。

  根据《规划》,四川国土绿化工作将分两步走。“十四五”期间,完成造林种草等国土绿化1810万亩,全省森林覆盖率提高0.28个百分点。到2030年,完成造林种草等国土绿化3900万亩;修复退化湿地18万亩;治理沙化和石漠化土地、干旱半干旱等生态脆弱区863万亩,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36.3%。

  西部为高原、山地,东部为盆地、丘陵……四川复杂的地形地貌决定了其丰富的生态本底。“家底越厚,pp电子越要科学规划、明确方向、制定目标,把科学推进国土绿化贯穿始终,坚持因地制宜,精准施策,务求质效。”省林草局生态保护修复处负责人说。

  2023年,省政府、国家林草局联合印发《四川科学绿化试点示范省建设实施方案(2023—2025年)》,提出将科学绿化作为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的重要抓手。此次《规划》再次强调,要以科学绿化为引领,综合考量土地利用结构、水资源分布、地方经济等因素,因地制宜确定绿化方式,统筹实施,系统治理。

  科学绿化以科学布局为起点。依托不同区域不同的生态环境,《规划》将全省划分为成都平原区、盆地丘陵区、盆周山地区、川西南山地区、川西高山高原区5个国土绿化实施区,并为各区域提供规划方向。

  以成都平原区为例,针对其城镇化水平高,林草资源相对不足、分布相对零散,绿化空间有限的特点,《规划》给出探索国土绿化和区域城镇发展深度融合的方向,具体从加强农田林网建设、保护提升川西林盘生态景观资源、加大草原保护力度、加强草地资源管理等方面开展。

  在增加森林数量的同时,更要提质。“目前仍存在整体质量不高,水源涵养、水土保持、固碳增汇等生态功能有待提升的问题。”该负责人表示,森林不只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,更具备多元功能与多重价值。

  近两年,我省在着力开发林业产业之外,正在持续打造森林粮库和森林碳库。2023年12月,省政府印发《建设“天府森林粮库”实施方案》,明确要求树立“大食物观”,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。省林草局则在近日提出建设“天府森林四库”(水库、钱库、pp电子粮库、碳库),为国土绿化注入新动力。

  加快建设“天府森林四库”是《规划》强调的主要建设任务之一。具体来看,包括重点生产木本粮食、木本油料、森林蔬菜、森林药材等七大领域“林粮”,推动实施优质高产笋用竹林基地、森林药材规范化基地等六大重点工程。最终实现到2025年全省林粮年综合产值达到1800亿元,到2030年全省林粮经营面积达到1亿亩、年综合产值达到3000亿元的目标。

  推进林草碳汇发展方面,《规划》指出,重点开展扩大森林碳库容量、增加森林碳库储量、巩固森林碳库存量、提升森林碳库生态价值实现能力等4项主要任务;支持宣汉森林经营、天全大熊猫栖息地恢复、龙泉山城市森林、若尔盖湿地等林草碳汇项目。最终实现到2030年,全省森林碳储总量达到10亿吨以上,对全省碳中和贡献率不低于30%的目标。

  “国土绿化工作严格实行省负总责,市(州)县(市、区)乡(镇)抓落实的工作机制。”省绿委办相关负责人表示,《规划》明确了各级政府开展国土绿化的主体责任,将一体谋划、一体推进,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。

  资金保障方面,《规划》明确,各级财政要按照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支持国土绿化工作,积极争取中央财政投入支持,用好、用活现有金融政策,加大储备林项目开发力度。此外,各地还应不断健全社会资本参与国土绿化的政策制度,创新推行以奖代补、先造后补,强化产权激励,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国土绿化。

  《规划》同时提出强化科技支撑。具体来看,包括加强脆弱区生态治理、乡土树种草种挖掘与生态区划等关键技术攻关;积极推广国土绿化、良种繁育、种苗生产等先进实用技术成果应用;加强生态系统碳计量监测评估和国土绿化相关碳普惠方法学研究等。(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俊伶)

 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:本网或中国新闻网·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,版权均属于中新社,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、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。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,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,并注明来源:中国新闻网·四川新闻。违反上述声明者,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。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:XXX(非本网)的作品,均转载自其它媒体,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 ③ 如因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,请在30日内进行。 联系方式:中国新闻网·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线

 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,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。 刊用本网站稿件,务经书面授权。

 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、摘编、复制及建立镜像,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。 法律顾问:四川昊通律师事务所。

搜索